8月3日,暑期学校邀请四位全国知名专家带来了精彩的特邀报告。四位专家分别是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刘晓东教授级高工,国家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上海交通大学曾赛星教授,国家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同济大学薛伟辰教授,以及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高福平研究员。
上午九点,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刘晓东给学员们带来了题为“港珠澳大桥总体设计及关键创新技术”的报告。
港珠澳大桥是我国现已建成的世界级跨海通道,是国内首个桥、岛、隧集群工程,涉及岩土、桥梁、隧道、水工等多个专业学科。港珠澳大桥跨越伶仃洋,东接香港,西接澳门和珠海,工程设计与建造历时多年。
图一 刘晓东教授级高工作报告
刘晓东总工作为港珠澳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联合负责人,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施工图设计负责人,详细介绍了港珠澳大桥的工程概况,分析了港珠澳大桥的线位选择、桥岛隧组合方案的确定、开敞的外海环境和复杂地质条件带来的建设条件特点等问题,并详细讲解了依据建设条件确定的大桥总体设计思想以及设计方案。
刘总指出港珠澳大桥的海底沉管隧道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公路沉管隧道和世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借助丰富的图片资料,刘总向大家生动地讲解了海底沉管隧道的概念,并对港珠澳大桥的隧道设计方案进行了细致的介绍。随后,刘总从技术提出、关键构造、施工技术、创新成果等角度对大桥的代表性关键技术创新进行了分享,展现了港珠澳大桥“追求方案合理、坚持技术创新、实施设计精细化”的总体技术思想,彰显了工程人的智慧与担当。
第二场特邀报告专家是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曾赛星老师,报告的题目为“重大工程创新管理”。重大基础设施工程投资规模巨大、实施周期长、技术异常复杂,且对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影响深远。因此,重大工程管理实践需求与管理理论、方法创新之间的矛盾亟待研究和解决。
图二 曾赛星教授作报告
曾老师比较了重大工程与一般工程的差异性,突出了重大工程创新具有主体行为趋于协同性、资源趋于集成性、活动趋于开放性的特征,也因此面临更大的技术挑战性和管理复杂程度;基于此,强调了培育“中国建造”核心竞争力、实现重大工程创新能力跃迁的关键正是探寻如何突破“创新孤岛”。曾老师以港珠澳大桥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创新案例,说明重大工程技术创新活动可以形成“重大工程创新生态系统”,探讨了突破创新孤岛,构建开放、协调的创新生态系统对于提高重大工程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
报告第二部分,聚焦重大工程社会责任,曾老师介绍了其团队立足我国重大工程管理实践所取得的成果,率先提出重大工程社会责任的构念,系统构建重大工程社会责任研究框架,全面提出重大工程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深入探究重大工程社会责任耦合机理并系统构建重大工程社会责任治理方法。报告最后,曾老师与多位同学就报告内容展开了热烈讨论,并耐心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下午14:00,同济大学薛伟辰教授做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研究的一些进展”特邀报告。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是以预制构件为主要受力构件经装配\连接而成的混凝土结构,是我国建筑结构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有利于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提高生产效率节约能源,发展绿色环保建筑,并且有利于提高和保证建筑工程质量。报告中,薛伟辰教授分别介绍了新型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体系研发、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和剪力墙结构、全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预制混凝土夹心保温外墙、预制拼装混凝土综合管廊、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规范,也介绍了科研团队多年的研究成果,以及在工程实践的成功应用。薛老师以鲜明的例证和博学而风趣的讲解,引发同学们的积极思考,使得大家获益匪浅。
图三 薛伟辰教授作报告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高福平研究员为学员们带来下午第二场特邀报告,报告题目为“流波-结构-海床耦合力学研究”。
图四 高福平研究员作报告
高老师由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工程科学思想开始,介绍了高层建筑、交通工程、水利工程中土力学所面临的挑战,进而引出海洋土力学,并分析海洋土力学和传统土力学的不同侧重点;高老师还为学员们介绍了哥廷根应用力学学派,并回顾了整个学派的发展史。
随后,高老师聚焦波流-结构-海床耦合力学机理,比较了波浪与地震波的差异,分析了波流与海床的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讲解了单桩基础和海底管道这两种典型结构在波流作用下的力学响应。最后,高福平老师结合我国在深海方面的研究,对深海土力学与工程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高老师指出海洋资源十分丰富,发展建设海洋复合国家需求;在研究方面应从“浅海”迈向“深海”。
晚上,力学专题邀请合肥工业大学李孝宝特聘研究员带来了题为“原子模拟方法在微纳米力学研究中的几点应用”的报告。李老师简要介绍了微纳米力学的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详细讲解了二维纳米材料的力电磁性质研究、纳米尺度的力电耦合原子模拟和纳米金属的剪切力学行为研究。
图五 李孝宝特聘研究员作报告
随后,tyc1286太阳成集团何小元教授进行了“现代光测力学及其应用”的精彩报告。何老师着重讲解了剪切散斑干涉测量技术和数字图像相关测量技术(DIC),并因其非接触、高精度和全场变形测量的优点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何老师指出,随着理论研究逐渐成熟和测试系统不断完善,剪切散斑干涉技术和数字图像相关测量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工业和工程测量的许多领域,尤其在无损检测、材料力学性能测试、结构疲劳试验及其抗震性能研究等方面。其中,DIC技术尤其适用于大变形测量,在软物质、生物材料、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钢结构、索膜结构等对象的静动态力学性能研究中将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图六 何小元教授作报告
图/文:朱雨桐 吴维维 吴智威 徐燕